这篇 51CTO 对我的访谈是关于找工作过程相关的体会,文章有过整理改动。无论从年纪还是从资历来说,其实我并不能算是一个很有资格的受访者。当然,我还是希望可以帮到那些软件行业涉足未深和忙于找工作的朋友。邮件对话最终整理成 51CTO 的这篇文章。
[51CTO]:面试中较为偏重的一方面就是询问经历这一环节,您觉得,哪些工作经历或是学习经历可以给面试者的印象 “加分”。
[四火]:首先, 我认为经历不能成为最为偏重的部分,原因很简单,人人都会吹牛,经历容易伪造。如此一来,面试官获得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和应聘者的口才有关系。但是,经历一定是面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可以反映出应聘者的经验和眼界,而这两者都是无法通过天赋和勤奋获得的。
如果你在一家企业文化比较类似的公司工作过,那很不错;如果你参与过一些开源项目,如果你还在社区里有知名度,那就棒极了。
经历和学历当然重要,不过我更关注应聘者 “做成过” 什么,而不是 “参与过” 什么,更不是 “学习过” 什么。有的人简历上经历写得满满当当,看起来很有阅历的样子,但是仔细一看发现只是隔三差五地跳槽、不断地尝试新东西而已。要做成一件可以摆上简历的事情,一定是需要潜心积累一段时间的。
[51CTO]:对于很多面试简历上不符合事实的信息,尤其是对某某语言写着 “精通”,关于用这个词,您会如何认为,您觉得那种介绍方式可以更吸引眼光。
[四火]:我确实觉得要对某种语言 “精通” 其实并不容易,许多人觉得语法掌握、运用自如就可以称为精通了。其实语法语义只是最粗浅的层面而已,精通一门语言,还需要使用它的类库,理解它的优势和缺陷,了解它的平台和实现,甚至包括它的发展演进过程等等。
要强调的是,在简历上,说出你使用某项技术,做出了什么东西,要比填写 “精通 XX” 有意义得多。当然,简历只能作为参考,只有面试中的表现才能令人信服,即便面试总会有片面和运气的成分。
[51CTO]:当团队中有需要融入一个新的员工时,在技术合格的前提条件下,您更希望什么样的人融入这个团队。
[四火]:我认为,招人首要的因素还不是技术和经验,而是他是否认可你的团队文化,他是否可以融入这种文化。在很多公司,面试录取之后,是由特定的人将录用者安插到不同团队中的,程序员并没有选择权。
我特别反对这样的做法。尤其在小团队中,面试过程一定要有自己团队的人参与,而且这个比重不能太小。原因是,应聘者有可能是和你从早到晚一起工作、生活,是你的好伙伴、好基友,一定要让足够的选择权掌握在自己团队手里,以让大家在未来合作得愉快。这也是我坚持认为要让程序员去面试程序员的一个原因,老实人也好、刺儿头也好,团队总是具有包容性的,只要彼此认可,没有什么不可以。
[51CTO]:程序员的工资是不一样的,在北京大学生刚开始进入培训班学习编程的时候,老师都会跟他们说,你们以后的工资最低 3K5。在您眼中的不同薪资的程序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四火]:这个问题我觉得我没有资格来谈论。
其实,我也曾经参加过类似的培训班,老师很能说,可是我并没有学到什么扎实的东西。中国培训机构的口碑众所周知,以至于在简历上写 “XX 培训机构毕业” 兴许会掉价的,呵呵。
[51CTO]:谈一个在您面试记忆中印象较为深刻的面试者。
[四火]:你说的 “面试者” 应该是指被面试的人,即 “应聘者” 吧。两年以前,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应聘者,他的能力和技术背景也符合我们团队的要求,但是当时我们的项目比较辛苦,就和他说,可能会经常加班,结果他表现出了一副 “工作狂” 的态度,表示愿意经常吃住在公司;我说你喜欢做什么方面的项目,可是他说 “愿意无条件服从分配”……
这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后来发现类似的情形居然不在少数。从那以后我常常思考,到底是什么让中国的程序员变得如此饥不择食?
希望有一天,中国的程序员们都可以拍着胸脯介绍自己,自豪而且坚决。而我,很想多做一些事,去帮助实现那个伟大愿望。这也是我写博客的一个目的。
[51CTO]:找工作的时候,该寻找怎样的下家?
[四火]:面试不只是面试官考察应聘者,同时也是应聘者在考察团队和工作,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这是我看重的几点:
* 以后要做的事情,是不是够有意思?
* 未来的职业发展,是不是能满足自己的野心?
* 和自己打交道的人,是不是可以很好相处?
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尤其如此。有人问我,难道钱不重要吗?当然重要,但是对于有志向的程序员,规划好未来的发展,刚毕业的年薪上的差距,也许在 5 年以后,根本不值一提。
最后我想说一点,视野和经验是你无法很快掌控的东西,但是技术却不同。今天午饭一位 Google 工作过的同事说了一个笑话,说是 Google 的面试培训,要求啰七八嗦,但是培训师说,如果是像 Jeff Dean 这样的人出现的时候,那么培训的时候说的这些要求都是放屁,挖人要紧……
文章未经特殊标明皆为本人原创,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转载请保持完整性并注明来源链接 《四火的唠叨》
感触最大的是 “ 不是在哪里做过什么、参与过什么。而是你做成了什么”。
不错 学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