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人,很多都有一个不断演化着的音乐的梦想。
我们欣赏过很多音乐,听过很多歌,打开豆瓣音乐的时候,当我选择 “八零后” 频道,我确确实实感受到这些歌曲就是属于我的世界的,很难解释其中的原因。
虽然现在有时候依然去听那些新歌,但是就是很难再找到那根打动自己的神经。
我听张信哲的歌,最早最喜欢的是《别怕我伤心》,甚至在一些公众场合我都愿意拿出来唱一唱。
还有《爱如潮水》,当时买的是磁带,哪有什么 CD 啊。
后来看了《宝莲灯》,一遍遍听《爱就一个字》。
我听梁静茹的歌,从最早的《一夜长大》开始。我喜欢她那些有故事的歌曲。她有很多歌不只是曲子好听,歌词也越听越有味道。
有一首歌,《绿花》,词曲我都非常喜欢,据说原来名为《绣花》,很少人听过,因为它并未被正式收录:
听着风吹开落叶一丛
低着头思念轻轻经过
尘埃堆积了多年的梦
锁在古老的笙乐中
推开了心中的门
寻不到你的影踪
相比起现在那些无比直白而琐碎的爱来爱去恨来恨去的词曲,我更怀念这种遗失的婉约。
《我还记得》则不需要任何过多的煽情,“沉默里千言万语”:
十年后的今天遇见你
年少轻狂已远去
成熟稳重也保持距离
沉默里千言万语
我听无印良品的歌,每一张专辑都历历在目,可惜他们已经单飞多年。
我不知道为什么如此喜欢他们的歌,我觉得每一首都如此上口,声音干净,独树一帜。
《伤心地铁》,“我独自在陌生的世界,在这伤心的地铁”。
《朋友》(非周华健那首),如此上口,简单而亲切。即便现在,我还经常在电子琴上面弹它。
《别人都说我们会分开》,沉默而感伤的场景:
关上房门
才知道心不忍
一个转身
脚步挣扎万分
妳用眼神送我一程
送不回往事前尘
后来我发现,其中有那么多我喜欢的歌,居然都是 “音乐教父” 李宗盛写的。
在我的电脑里面,还有李宗盛《理性与感性作品音乐会》的完整视频,我已经不记得我到底看过几遍。
我也没觉得他的声音有多吸引人,但是,其中的歌实在是每一次听都让我想到很多事情。
就如他自己所说,不同的年龄来唱他写的歌的时候,感受是不一样的。
我最喜欢的这首《漂洋过海来看你》,非常喜欢其中的词,一度是心境的写照,现在也经常默默地拿出来弹一弹唱一唱:
为你我用了半年的积蓄
飘洋过海地来看你
为了这次相聚
我连见面时的呼吸
都曾反复练习
还有一首是《我终于失去了你》,“当四周掌声如潮水一般的汹涌,我见到妳眼中有伤心的泪光闪动”。
还有太多值得回忆和反复欣赏的流行歌曲,比如 Beyond 和信乐团的那么多歌,如此鼓舞人心。
我记得大概十年前,互联网上面有很多流行歌曲的评论和感受的文章,现在则少得多了。
有时想起那些使用磁带的岁月,那时候互联网远没有现在发达,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流行歌曲在朋友圈子中的火爆,我们抄歌词,我们交换磁带。
慢慢我也懂得自己会欣赏什么样的歌曲,那些安静的,诉说故事的,无论喜欢什么样的风格,我想音乐都足够显露出人的另一面。
最后,用梁静茹的《情歌》来结束这段文字,怀念那些岁月静好:
长镜头 越拉越远 越来越远 事隔好几年
我们在 怀念的演唱会 礼貌的吻别
陪我唱歌 清唱你的情歌
舍不得 短短副歌 心还热着
也该告一段落
还好我有 我下一首情歌
生命宛如 静静的 相拥的河
永远 天长地久
文章未经特殊标明皆为本人原创,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转载请保持完整性并注明来源链接 《四火的唠叨》
感同身受,现在基本上都是听的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