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放在 blog 上面的文字,已经超过三百篇。我觉得哪怕是在工地拉砖头,也应该是时候直起腰回头瞅瞅了。所以就有了此文,但是和十多年前的我不同的是,我应该不会发很多牢骚,而另一方面,我也不像是个理性到每逢这种时候都要摆一大迭数据出来说事儿的人。所以,大概还是扯扯东、扯扯西,这篇纪念就过去了。这当中该用力地记到脑子里的,会慢慢沉淀下来。
宏观地且从粗暴的统计来看,大概两年前的我,那个时候是最能写的。那段时间无论往前数还是往后数,生活或工作的繁忙程度都要增加许多,这无疑影响了我做这些笔头事情的效率。
最近可能是年纪增长的关系,我不断在思考一件事情,到底做点什么才是最值得的。我不是什么特别有规划的人,除去工作和每天一些固定的时间开销,我突然发现我反而不会安排生活了。这种感觉很奇怪,我记得读大学的时候很多人就不断说自己不知道该干什么,不知道未来在哪里,我倒是每天把事情安排得很满,虽然也不见得总是什么多光彩和有价值的事情。工作七年多以后,反而有了种茫然的感觉。也许我是需要一点变化了。
一位同事告诉我,其实这种牢骚他们早就有了。特别是那种博士毕业学成离开的心态,无论多么心比天高的傲气,都慢慢挫败在日常的琐事和就业的磕磕碰碰中。这一路的大多数人都曾经在读书时期是无比风光的,要不也没法读到博士。其中有位学冷门专业的同事,拿了各种奖学金,毕业以后也迫于生活压力转而投身软件工程,数月后,“忽然就成了码农”。茫茫人海中的普普通通一员。更可悲的是,以前最痛恨拿文凭来当敲门砖,如今自己变成了那一类人。每天干的事情也许称不上多无聊,但是想起书桌前的二十年,那些有头有脸的研究,如今手头的这些活儿,实在是有些打脸的味道。
听到这里我忽然有点庆幸,自己从没有爬那么高过,自然也没有那么大的落差。但是平静生活也绝称不上美妙。我的感受是,身边有的人心理更成熟一些,容忍度更高,心态好一点;有的人则更加愤青一点,牢骚多一点。但是共同的特点是,都有种一口叹气之后无从谈起的无奈。
我一直是觉得,要有接地气的理想是很不错的,而且要一直保持下去;但是那些过于高大上的愿望,终究会坠落看不见的。十年前我还会憧憬也许会有改变世界的那一刻;十年后我已经身边的人都不会提这样的话了,已经变成了这篇文字中的 “别扯那些理想,别画那些大饼,家人、朋友和自己能够健康,享受生活,自我价值得到实现,这就是可以实现的莫大梦想了”。
回到这三百篇文字上来,大概大半和技术相关,小半则是看法和牢骚。我把自己定位到一个全栈工程师,即便现在我做的事情更偏向于和数据打交道。可以预见的是近几年内这个看法不太会改变。东西比较杂,但是这样几个主题略突出:工程师文化,前端,编程范型,以及职业思考。在未来,技术和工程方面我会写更多和工作结合紧密的内容,这是我希望达到的一个内容偏向。这也从一个特殊的方面督促我,要在工作中做有意思的事情,产生有价值的思考和总结。而生活方面,我会提高这部分文字的比例,多写一点对文化和观念的思考,保持平实的文字。
这些东西,最大的受众永远是自己,给自己一个尽量保持清醒的动力。每一周都对自己做过的和将要做的事情有思考和判断。毕竟,最害怕的事情就是 “活到了六十岁,却死在三十年前”。
文章未经特殊标明皆为本人原创,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转载请保持完整性并注明来源链接 《四火的唠叨》
一直生活,一直探索。
另外, 请问 这种站点 你怎么看?
大赞. 特别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