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快三十年,出生在小小的县城,温和而且充满回忆,读书开始,逐渐接触到城市的生活。真正长驻的城市,就只有题中列的这四个而已,自然印象深刻,如数家珍。这篇文字可以算是 《旅行映像》第一部分的文字加强版,只是视角可能有些奇怪,而且思路繁乱,略带流水账性质。
沈阳
沈阳是我读书时候呆着的城市。在这以前,其实没有大面积接触过北方人(所谓 “北方人” 其实有诸多定义,比如以长江为分界线的,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的,而我一直以黄河作为分界中国南北的标志),但是这一次算是一步登天到东北。沈阳这座城市很漂亮,但是因为留有重工业化的痕迹,空气不算干净。我在沈阳第一次接触了各色烧烤(小时候我哪接触过这东西啊),烤肉、烤蔬菜,自助烧烤。学校在三好街边上,一开始觉得这帮天天折腾电脑的人,而且软硬通吃,应该就是所谓的民间高手了。
我们学院成立不久,风气不怎么样,反叛的学生不少。很多老师都是从别的学院借来的,看起来也不怎么爱教,还因为这事儿闹过投诉,闹过罢课。我记得有一次学校要求学生早上六点钟下楼去唱歌做早操,我们都懒散惯了,根本就不可能服管教。第二天早上整层宿舍楼全部门窗紧闭,导员过来挨户敲门也都装不在,就是不开。总的来说大学里面受到的约束很少,这一点我觉得受益良多,和压力山大的中学生活相比,可以有大量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沈阳去过世界园艺博览会,周边旅行去过丹东爬凤凰山,去过长春号称寻找中国电影的历史。北方生活的节奏是缓慢的,特别到了冬天。我觉得东北人很懂得享受生活,两瓶啤酒+花生米,这样的搭配在哪里都可以见到,火车上、庭院里、饭馆里。到后来逐渐喜欢上了旅行,但是很少很少再去东北。去过一些地方,有和南京相似的江南小城,有和北京相仿的国际繁忙都市,也有和西雅图一样的安静城市,但是却没怎么再见到和沈阳类似的地方了。
和许多南方来的同学不一样的是,生活适应得还算可以。而且我挺喜欢东北话,当时跟着宿舍里的哥们学了不少,直到现在我还能说一些。几年以后,有次我去剪发,一听那口音就特别熟悉,和我以前一个同学特别像,于是我说 “您是不是鞍山的”,她吓一跳说剪了那么多年头发了,能听出她是东北来的人很多,能精确到城市附近的我是第一个,更何况我还不是东北人。
气候上面和很多人一样,更喜欢夏天。冬天白天短,而且一到寒冬,就不太愿意出门,屋子里面有暖气,大家都舍不得开窗,宁可让小强们爬满桌子和床。夏天的沈阳并不比南方凉爽,但是印象中宿舍里晚上没有电,因此也没有电扇,有一个暑假我没有回家乡,是在沈阳过的,有时候是觉得晚上热得挺难捱的,不过也一样过来了。沈阳的空气很干燥,洗了的衣服当天就干了。和当地人说起江南的梅雨季节,衣服都会发霉,他们觉得不可思议。
南京
南京的回忆更加鲜活,大部分时间都住在雨花台区,工作关系平时闲暇时间不多。当时工作的繁忙程度,反正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吓人。基本没有周六,周日也需要补觉,因此很遗憾没有好好欣赏和感受一下南京的温度。当然,这可能和年龄和经历也有关系,当时似乎没有觉得很想去走一走看一看,就是埋头在专业的东西上面。
周日下午有时候我也会跑到南航去和那些大学生一起踢球,要不就是小区附近的篮球场,在夏天打球的人特别多,普遍块头也没有东北的时候那样人高马大。打完球以后,啤酒+烧烤,或者是南京最有名的灌汤包,这简直是最美好的享受了。
去过玄武湖,去过夫子庙,也去过紫金山好多次,印象中南京人并不特别热衷于推销南京的景点和风情。总的来说,算是一座比较温和的城市,所谓吴侬软语,南京话听起来也比较好分辨,毕竟它的位置从气候上说不南不北,要是再往南方言就难懂了。
到现在我依然觉得虽然工作繁忙,但是在南京的那些经历令我至今受用。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毕竟这期间是刚踏入职场踏入社会的最初几年,而华为这样有点接近学校的氛围,还有南京这样温和的城市环境,给了我一个相对舒适的缓冲。等后来我离开,再去别的节奏飞快,而且人言风语更繁杂的城市,就觉得自己已经做了一些功课,不会觉得唐突。
在南京工作的一个好处是回家方便,坐五个小时汽车,就到家了,赶上节假日就可以回家和父母家人团聚,这种方便的出行,自从我离开家乡以后,就再没有过。但是南京工作的问题在于,毕竟还是个不够大的城市,而且对于中国的互联网环境来说,南京的机会还是太少。“一半是华为,另一半是华为的客户”,这就是南京软件行业的一个侧脸。我记得当时我确乎是想在南京长期安家的,但是很快就改变主意了。
北京
于是我来到了北京,真正的现代化大都市。无论是生活、工作,视野都觉得一下子开阔了很多很多。工作一下子因为从一个忙得出名的民企转移到一个朝九晚五正常上下班时间的外企,感觉生活突然轻松好多。印象最深的是刚在北京入职的一两个月内,每天下班,回到租的的房子,吃完楼下的盖饭,打了会儿游戏,一看表才晚上八九点钟,这个时间在南京的时候我可经常还没下班呢。
也是从北京的时间开始,慢慢我喜欢上了爬山。其实在北京爬山很不容易,我也没有车,北京的山脉都在城市的西面或北面,而我住在东南角的四惠东,所以一般都要坐两个钟头的公交车或者地铁,然后往往还需要打黑车,才能到达山脚下。当时有个在天涯上班的同事,我们俩总是一起出行,后来他回广州工作了,我也就没有伴儿一起去了。
其实直到现在,若单纯论生活质量,综合来看我依然认为在北京期间是最高的(我在知乎上面回答了北京周末的问题,还被吐槽说 “北京天气好” 不对——可那个不是天气不好,那个是空气不好)。每天能够步行上下班,家里有可爱的小狗,周末生活丰富,大小体育馆都很近,办了会员卡,常去打球。还可以参加各种线下聚会,接触各路牛人,天气还很不错,北京下雨的天气很少。当然,不能不说一说美食。相比沈阳和南京,都不算在繁华的地段,饮食方面选择很少,而在北京期间,我一日三餐现在回想起来其实相当丰盛,早饭从中式的稀饭包子茶叶蛋油条到西式的面包蛋糕三明治,基本上可以长期不重样;午饭和同事们一起下馆子,相较于北京的房价,饮食上的消费简直是太便宜了;晚饭在小区附近吃各种 “清淡” 一点的东西,比如板面,再鲜榨一 “胖杯” 猕猴桃果汁,这样的生活至今都回味。
记得以前总结过,除了房价、交通和空气污染,北京各方面都是很有优势的,比如医疗,比如教育,比如互联网氛围。但是这三大问题,确实也给我带来了许多困扰。从南京的最后半年开始,我得了一种像是哮喘一样的怪病,特别是天气不好的时候,总是觉得喘不上气,并且总是咳嗽,按照哮喘治了大半年也不顶用,医生也搞不清楚原因。这个问题在北京两年半期间,反反复复,我隐约觉得也许这和空气质量有一定的关系。这个症状直到我后来离开北京,才慢慢好转。
总而言之,现在我依然认为,如果哪一天回国工作,我肯定还会选择北京。在那里也许待过的时间不久,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回忆。我们可以不在北京买房子,这一笔钱可以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我们甚至也不需要买车,交通已经足够发达,我们只需要找一个自己喜欢的生活环境,找一个开心和自己觉得能实现价值的工作。
西雅图
从北京到西雅图算是一个很大的改变。用一句广为传说的话来概括就是,好山,好水,好无聊。我把北京慢慢喜欢上的爬山远足带过来发扬光大了。一年我会去五十个以上的地方远足(地点都贴在这里),平均每周至少去一处。即便天气不好,只要雨不大,我也不介意在雨中漫步。
西雅图的天气和北京大不同,一年一百八十多天是雨天,注意我说的是雨天,剩下的天气里,还有一部分是不下雨,但是也不放晴的。而这些糟糕的天气,主要分布在冬半年,西雅图的夏季其实很吸引人,天气又好,白天又长,还不热,也没有蚊虫(这个很神奇);但是冬季简直就像换了张脸,一周七天得有六天下雨,剩下一天能不能见太阳还不好说,而雨还下得淅淅沥沥,不干不脆,有点像家乡江南的梅雨季节。有人说,西雅图的下雨天数每减少一天的话,房价会上涨 1%。全年看,温度没有特别低的时候,很难相信它的纬度其实和哈尔滨差不多。
但是,所谓的无聊可不仅仅是天气造成的。一方面是因为没有选择住在 downtown,远离了喧嚣,也远离了热闹(这是一种很典型的生活方式,到 “城里” 工作,在 “乡下” 生活);另一方面则是,本来这里的人口密度就低,没有像国内似的大小社区商店,什么都卖,而且似乎大家也不太在晚上压马路,也许酒吧有人,也许派对有人,但是大街小巷的商店好多都关门了。有些朋友对我说,没事啊,清静多好,我喜欢清静。可是,这样的生活只有自己长时间体会了才有评判权,我觉得大多数从在城市里热闹惯的朋友,都不会喜欢这样冷清的氛围的。
很多朋友问我,有没有歧视。其实哪里都有歧视,但是通常情况下,在美国不太有人随便 judge 你,这一点我老婆和我都深有感触。比如对于一个穿着样貌奇特的人来说,要是在我的家乡,走在大街上,会招来各种目光和非议;再比如对于残疾人,无论是正面的或是背地里,都能见到各种不公正对待的事情。但是在这里这方面就好很多,这和它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国家有关,人来自五湖四海,没有相对强烈的视角和标准,人们的包容性就会好很多;另外,公开场合歧视,特别是种族方面,是属于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这个打官司的例子有很多,因此绝大多数人会有意识无意识地避开这一雷区,哪怕他内心里这杆秤是不平衡的。
对于医疗系统,我想额外提一提,在美国看病是非常非常贵的。如果你是穷人,没什么财产和收入,那么可以在大病情况下走急诊,申请免账单(小病就自己扛着吧),但是对于大多数人,看病是一笔非常大的开支。举个例子,去年 12 月份我因为一些神经系统的症状,做了一次脑核磁,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是账单收到的时候还是吓了一跳,核磁费用五千多美金,人工费用另算(核磁医生护士的诊查费用是另收取的,要知道看一次医生,哪怕什么都不做,花十分钟问诊,然后嘱咐回家喝水睡觉去,就得一两百美金)。即便有了保险,依然是一笔非常大的开支。另外,美国的医疗其实无论是诊断还是开处方,都非常谨慎,有的诊查还需要保险公司审批,这些都导致了整个流程缓慢无比,有的病人就这样给 “拖好了”,也有的就 “拖死” 了。国内的医疗虽然混乱,但是无论是价格还是效率,都是美国的医疗体系远无法比拟的。
生活就像做软件时候的技术选型,你选择某一项技术的时候,自然有优缺点,所有技术都有局限性,你得到了好的一方面,也要承受坏的一方面。多一点选择余地,是我们所有人所希望的,但是所有的生活的两面性都需要面对和承担。无论是好是坏,都是体验,多样的体验是宝贵的,无论怎样的天资和努力都无法获得,只有亲自去经历。而人,也是在体验中慢慢成长和完整起来。
文章未经特殊标明皆为本人原创,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转载请保持完整性并注明来源链接 《四火的唠叨》
今天偶然搜索 ES 的资料,搜到了熊 MM 的 Blog,再根据 BLOG 中的地址,来到这个网站。
才知道你去美国了,之前在 HW,只知道你去了 Amazon。
四火兄,一种感受,觉得你的文字越来越平和了,想必跟年纪、经历以及环境有很大关系吧
东北大学的么?现在在哪工作啊?
楼主出国了
南京挺好的。
刚浏览下,博主貌似没来过芝加哥。啥时来风城一游啊 :)
这个必须的评论一下了 我是鞍山人 沈阳念书 北京工作 出国的话 去过东京 一直关注博主的博客 感觉很亲切 学到很多东西 过两年可能打算回东软了 博主加油哦!!!
博主好,我和博主前两段的经历极其相似,家乡在浙江南边,大学在辽宁大连,毕业之后在南京,也准备在南京定居,目前处于人生的转折点,想从传统软件转 Web,也想去大城市拓展视野,这方面博主有什么指点或者建议吗?远期的想法,也有想去国外,在国外,不知是否会有一些困扰,离家人远,语言交流和融入当地生活的问题?
我可不敢指点,每个人对生活的追求都不同
英语在美帝工作重要不?
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