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个知乎的帖子,大家讨论为什么是 Amazon 先把云计算服务做出来,而不是 Google。类似的问题我遇到过好几次了,之前还在亚马逊的时候,我觉得利益相关等等原因,自己不太适合回答这个问题;而现在,又看到各路人马大神已经把这个问题从各个角度分析得底朝天了,于是觉得似乎又没有太大必要了。不过现在,回头看到这个帖子的时候,我还想再从我的视角总结总结,不只是为什么 Amazon 先把云服务做出来,还有为什么现在它可以一路领先。虽然说 Google 也是云服务的三驾马车之一(另两驾是 Amazon 和微软),但如今许多方面它都和另两驾还有不少的差距。我记得刚加入 Oracle 的时候,但凡听说我从 Amazon 来,就理所当然地 assume 我来自 AWS,足见其在业界 AWS 的影响力之巨。而事实上,Amazon 的范畴远比 AWS 大,而且 AWS 也是这些年才火起来的。
首先,最本质的一点,是深入到公司 DNA 中务实的文化,而 DNA 的形成发展,来自于残酷的发展环境。简单而不准确地说,Google 是精英文化,而 Amazon 是实用文化。Google 的广告业务太赚钱了,搜索引擎的广告是互联网最著名的印钞机。多数情况下,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当一个业务太赚钱了以后,公司就没法体会到生存的压力,公司老大就没法在互联网泡沫的谷底时顶着巨大压力和骨干员工说 “我不在乎股价” 而成为美谈。国内的百度就是一个一定程度上非常糟糕的例子。
Amazon 的压力很大,而且传统零售业的利润率,是远远无法和 Google 的广告相比的。眼看着零售业的空间慢慢蚕食殆尽,Amazon 迫切需要新的业务增长点,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残酷的环境逼出来的。如今,我们看到 Amazon 讲 frugal,Amazon 讲 deliver,甚至都有不少人抱怨在公司里洗脑了,过度强调 leadership 了,而这其实都是源于公司的 DNA。
扯远一点,讲到务实的文化,突然想起了我前一家公司——华为。从公司层面上说,它就如同是中国的亚马逊一般成功,而它的务实,我觉得可以用我在新员工培训的时候听到的这样一些话来概括,比如 “小改进,大奖励”,说的是,别给公司大的事情说三道四,着眼手头的小事情,改进了工作就有回报;还有一句是,“领先一小步是优势,领先一大步是烈士”,说的也是做实用的创新。事实上我并不认同这些说法,但是依然,它们是务实文化很好的佐证。
其次,有了文化的铺垫,依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玩云服务的,在最开始的时候,Amazon 搞得开,搞得快。需要有软硬资源上的前提:
疯狂的迭代和发布。Google 对于学术菁英以及工程艺术的追求,无其它公司可出其右。Amazon 就看起来 “土” 很多,比如说,代码质量如何?难说追求完美。但是其迭代的能力简直可以说 “令人发指”。Amazon 几乎不会花上漫长的时间做设计,做架构,我们看到的,都是大量不完美的,甚至存在着明显缺陷的产品,然后开始丧心病狂的迭代。哪怕到现在,打开 AWS console 上面的服务列表,我想多数人都难以说知道全部的 service 都是做什么的,我记得最快的时候,每几天就有新的 AWS service 发布。即便是非 AWS 的内部产品也是如此,我记得在 Amazon 工作的时候,内部的工具多而且新,花在这些东西上的学习成本着实可不低,而且,每年工程师都要投票淘汰那些不好用的工具。
大众工程师基础。这是很少人提及的一点,似乎凡是说到 IT 企业,都谈效率,谈自动化,谈机器替代人力。当然正确,可是要做到这些事情,实在不是——至少当今这个阶段不是——几个或者几十个呼风唤雨的工程师可以搞得定的。而众所周知电商的原因,Amazon 工程师资源明显比较富足。许多方面 Amazon 的面试 bar 没有 Google 高,薪酬和工作环境通常也会和 Google 有一些差距,但是,无论是招人还是晋升,都接近实战。我把这些工程师叫做 “大众工程师”,不是所谓的菁英,但也绝不是庸才,他们是真正是生力军。在疯狂扩张的时期,Amazon 也可以保持招聘的效率和强度。直到现在,很多人都知道的一件事情,是 Amazon 薪资中的 base,有着明确的上限,因此报酬要靠股票来弥补,而且股票都是按照年份递增发放,最大限度地把员工和公司的利益绑在一起。
丰富的硬件资源。这一点很多人也提到过,做电商的,而且做那么大的电商,哪个国家没有个疯狂的消费季呢?如同中国国内的双十一,美国的圣诞-元旦期间,以及后来大力经营的 prime day,都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而消费季以外,这些资源放着又是浪费,因此云服务的催生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再回过头来看这三点,可见虽然说互联网公司那么多,甚至还有不少已经触及了云服务的边界,比如网格计算,比如私有大规模计算或者存储集群,却都没有真正发展起来,也不足为奇了。第二、三点把几乎所有中小公司全部过滤掉了,而第一点又把许多大公司都过滤掉了。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在云服务萌芽以后,需要保持亲民才能持续发展。
我想这与许多公司的策略是不同的,大公司当然是云服务的大客户,比如 Microsoft 有非常广泛的和不同潜在大客户合作的背景和建立起来的关系,在我来到 Oracle 以后我又见识到了极度 aggressive 的销售团队。但是 Amazon 的商业策略是完全不同的,这和他们的电商背景有关,小客户一直在它们的核心目标客户群之中。因为 Amazon 做零售,卖十几块甚至几块钱的东西,因此云服务的定位,特别是定价,就是从低端路线开始的。我在 Amazon 上面买东西,退款,这方面的体验,起码在北美完全无人能及。
我有个朋友,在国内做云服务,他和我讲过,他们比较过成本和定价的关系,发现如果他们采用和 Amazon 类似的定价策略,实在是没法赚钱。我不知道在最开始的时候 Amazon 云服务在美国的开始阶段是不是赚钱,但是我知道在 Amazon 进军中国的开始阶段,被中国的付费习惯和 fraud 折腾得非常痛苦。既然提到此,在这里扯一句题外话,北美的很多商业模式照搬到中国国内,是很难成功的,我们已经见过太多这样失败的例子,虽说似乎所有人都觊觎中国这样一条大肥鱼,Amazon 自己的电商,收购卓越网以后,建库房、做物流,刚开始还可以称之为 “眼光长远”,但终究也抵不过利润上的冷清,在国内如今不断走低,网站却慢慢地、悄悄地 “淘宝化”,这方面也许我以后可以另开篇幅专门谈谈。
文末,我想思考和预测一下如今的云服务三驾马车的未来。我不觉得 Google 有能力去和微软以及 Amazon 竞争。Google 依然会很成功,依然是小众和精尖的代名词,但是对于将如此遍及生活的云服务——我只能说 DNA 层面的东西是很难改变的,它很难做到像微软和 Amazon 那样再多条战线上面如此亲民。起码在北美,你可以不断地骂微软的东西臃肿而没有品位,可以不住地抗议 Amazon 对传统零售劳动力岗位的摧残,但是你还是不断地,不断地,不断地使用微软和 Amazon 的各种产品和服务……
文章未经特殊标明皆为本人原创,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转载请保持完整性并注明来源链接 《四火的唠叨》
还不错
路过
看您的文章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谢谢前辈。
Amazon 中国网站的设计和可用性也是电商中的一股清流,其他电商的网站上充满了死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