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美股市场,和 2020 年相比,2021 年真是动荡的一年,起码对我来说是这样。还记得年初的时候我写了一点心得,现在到了年末,我想接着聊一下。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我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小小的投资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几条选股和投资的原则,虽说这个过程可以说相当崎岖。
市场上有无数的方式可以赚到钱。我知道美股市场上有两大类人,一类是分析基本面的,一类是看技术指标的。这两类人都能取得成功,但是做法却大相径庭。前者在标的大跌的时候往往会分批加仓,而后者则在跌破一个位置后止损离场。我两种思路都尝试过,但是对我来说,经过实践,明显还是前者更加适合我。因此下面我说的,都是奔着长期投资的思路来的,仅供参考,未必适合你。
选股和投资原则
我们在生活中不要吹毛求疵,但对于选股来说,却要挑剔,非常挑剔,永远抱着 “宁可错过” 的态度,去寻找自己最置信的,被当前市场所错杀或尚未被足够认可的生意。
1. 做自己熟悉的标的,有一套系统的估值体系。
自己要熟悉,这可以是因为自己对于目标公司的生意有过研究,或者是自己使用它的产品等等。2022 年除了大科技,我还看好医疗板块,但我对这部分领域不熟悉,我就只能避开个股了,ETF 是可以考虑的。
为什么做长线一定要有估值体系,是因为我们需要量化,一只股票到底它的合适的价格是多少。这当然不是说它一定能够在某个时间点涨到,或者跌到这个价格上,而是说,长远来看,价格往往总是围绕着合理的估值波动的。
很多股票都有分析师给出估值,为什么不拿来即用?因为他们的估值不一定符合自己的理解,而且我观察发现他们的估值也差异巨大,甚至我也经常怀疑他们估值的客观性。另外,对于软件行业,作为所谓的 “业内人士”,我觉得分析师有不少进行估值时欠缺一些重要的角度。总之,市面上已经有很多估值的算法了,我觉得还是需要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
2. 具备一定的市值规模,营收、盈利和增长稳定,现金流充裕。
基本上前两条就把概念股和很多有潜力的小盘股排除在外了。对于没有盈利或者刚刚盈利的成长股,我基本上负多胜少,所以干脆把它们彻底排除出去,不是说它们不好,而是因为,在稳定地盈利之前,多数情况下,我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为它们做比较合理的估值,再加上如今很多小盘成长股都是高溢价,所以如果我投资的话,我根本不知道是不是买贵了,也不知道什么价位我考虑买入是比较合适的。
这一条还把那些估值合理的,但是增长已经明显出问题的蓝筹股排除掉了,比如英特尔,还有大多数银行股等等。不过没有关系,我并不是想做到 “全面”,而是做自己最坚信的。
3. 用户广泛,商业模式清晰,护城河明确。
用户广泛说的是这个市场要够大,这样伴着想象的关于增长的故事才能不断地写下去;而商业模式清晰,则是怎么赚钱的要能一眼就看懂;而护城河宽就意味着可以具备相当的定价权,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护城河并非是我的必选项。
关于商业模式,举例来说,Opendoor,它们是 real estate ibuyers,就是说,买进房子,装修以后再卖掉。他们最近的财报也是双 beat,指引也不错。这样的生意,虽然一开始我觉得很有意思,但后来研究以后,我觉得问题很多,重资产,营收不稳定,利润率低等等。
关于护城河,举例来说,波音,基本上买飞机除了波音就是空中客车了,而空中客车又是 ADR,造飞机这个事情可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挤进来分一杯羹的,所以基本上它具备相当的护城河。当然,波音还在亏损中,不满足前面那一条关于营收和盈利增长的原则。
4. 无明显的基本面风险,包括政治风险。
有些风险是可能毁掉良好的基本面的,如果要长期投资,就必须要选择那些不太容易一下子因为某个风险而垮掉的标的。基本上中概股就只能绝缘了,而事实上,既然是美股市场,还是优先考虑美国本土的公司吧,因此不只是 ADR 不考虑,外国公司一般也不考虑。
再举一个例子,在射频领域,Skyworks 是一家数据上看非常好的公司,估值也比较合理,但是它有一个致命的风险,就是将近六成的营收来自于苹果。假如哪天苹果决定自己做芯片而不买它们的产品,这对基本面一定是毁灭性的。
问自己一个终极问题
如果前面的那些条条框框过于复杂,那就问自己一个终极问题——如果股价跌下来,你会非常担忧吗?这是一个我认为最为简洁有效的,鉴别是否应该做这笔投资的方式。
这指的是在基本面没有什么明显改变的情况下,市场上有一万种理由让你的标的狠狠地跌下去,无数 “砖家” 的观点漫天飞舞,所以自己的判断弥足珍贵。
如果答案是 “会”,那么就要找找原因了。是不是某一原则你并不非常确信?或者是不是个股的仓位太重了?一定要搞清楚。因为这样的问题,要在交易之前就问好自己,必须要让自己回答 “不会”,否则就不做。只有这样,在大市跌的时候,才能够吃好睡好,稳稳地拿住自己的头寸,甚至还信心十足地加仓,并且这个加仓,并不是为了 “摊平成本”,而是在计划之内的,价格到了更合适的点位。
具体操作
我尝试了很多不同的操作方式,除了买正股,还尝试过 leap call 等等,但是,这些方式到头来不但耗费很大的精力,还总是亏钱。总结下来,对我而言比较有实施性的操作很简单:
- 做简单的交易计划,包括多少仓位,下一次加仓的点位,和认输出局的条件各是什么。为了保持一致性,这个出局的条件一般不是股价,而是基本面。其实止盈也是一样的,卖出的原因绝不是 “涨太多了”(这是我曾经犯过的一个错误)。
- 我主要还是进行正股的买入和卖出,偶尔我还卖远期 put,或是卖 covered call。不过对于后两者,我自己感觉操作并不那么如意。
- 仓位管理,基本上有一个基本仓位,一个浮动仓位。对于基本仓位,只要是基本面没有出问题,是不会动的;而对于浮动仓位,是可以做 swing trade 的。不过说老实话,经常 swing trade 也并不是那么好做的。
- 关于对冲,有人买 SQQQ,或者买期货,而我曾经在财报前买短期的 put 对冲,或是做 collar。但是现在我不做了,长远看来,对于单个的事件,自己经常看不准,总体来看就是亏多盈少。我现在根据大盘和均线的关系,来调整相应的现金仓位好了(由于我科技股居多,我一般使用纳指)。
- 最后,是读财报。读财报挺累人的,但是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不读财报就缺乏了重要的认识公司当前状况的方式,所以还是不可以错过的。当然,手里的持股数不能太多,不然根本没有办法仔细去覆盖每一家公司的财报。
2022 年的计划
在即将到来的 2022 年,我打算继续投资超级巨头,医药和能源也在我的优先级板块列表上。考虑到缩债、加息等情况,这一年里面,尽量不要去碰的,最主要是那些还没有盈利的小盘股,虽然前景很美好,比如 Airbnb 和 Unity 等等,都是非常好的公司,但是就目前这个估值溢价,一旦哪天增长除了一点点小问题,加上加息的背景,恐怕后果会是毁灭性的。
文章最后,说点实在的:在今年夏天的时候,我的高置信(high conviction)列表写着这么几只标的:FB、MU、AMD,现在看似乎还不错,当然,时间很短;而年末的时候,我的估值算法也经过不断修整,列表更新成了:FB、GOOG、QCOM、MU、ATVI,仅供参考。我后续会回看,要是经过一段相当时间的检验,证明我的眼光还可以的话,我可以再和大家分享我的估值体系。
文章未经特殊标明皆为本人原创,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转载请保持完整性并注明来源链接 《四火的唠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