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了亚马逊今年第一场校园招聘会,我也上去过了一把 speaker 的瘾,做了 20 分钟的 tech talk。工作 5 年多以后第一次得以回到大学学校(虽然不是自己毕业的大学),走上略显陈旧的教学楼,闻到楼道里厕所的味道,我一下就记起大学来了。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总是有很多学生要面临择业的问题。有一些怀念,也有不少新的感触,虽说都很微小,我简单地记录在这里。我一直觉得如果这件事情可以放在刚入大学就进行,会有很多大学生明白自己应该在人生最荒诞的四年甚至六年、七年里面,可以做一些什么,不让自己后悔。
很多非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想投身软件行业,甚至相当程序员。不少学生在担心自己专业不对口的问题。
同学们最关心的事情有两个,一个是收入和户口这样的硬待遇,另一个是个人发展和团队气氛这样的软待遇。男生普遍更关心的是今后的发展,女生好像更关心工作压力。有点出乎我意料的是,大家问的技术层面的问题很少。我还是觉得这样的宣讲会要多说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否则多大牌的领导讲话也不足以引起兴趣。
很多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都很害怕编码,都说 coding 是软件工程师的基本技能,但是一听到亚马逊的面试都需要现场写代码很多人都害怕了。
北航的大学生很有礼貌,但他们究竟是给面子呢,还是给面子呢?问的问题大多数都很不犀利啊。对于回答问题的同事,还是有很多问题都相当地不直接,我理解很多背景和约束,但是直接的问答多招大学生喜欢啊。
我发现大家的思维都转得很快,聪明的学生就是对潜台词和冷幽默的领悟力很强。
大数据、机器学习这些成为了学生口中的热点,还有学生担心地问,如果平时没有接触过这些东西,可不可以参加面试。其实,又有多少大学生真正理解和懂得分析使用大数据呢?这两个概念会不会有些过热了……我记得我毕业的时候,我接触的最大的数据也是放在关系数据库里面的几张表而已,现在看来真是冷汗直冒啊。
我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反复提到软件工程师最基础的那些硬素质,数据结构、算法、面向对象设计和系统设计,但是这些怎么反而不那么受学生重视了呢?
文章未经特殊标明皆为本人原创,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转载请保持完整性并注明来源链接 《四火的唠叨》
还在上大学,感觉是这样的。现在大学都转到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云计算之类的的大概念上去了,导师们的实验室做的也是这些热度高、名字看起来就像代表了未来的项目,这些也是目前容易出研究成果的方向。学校的实验室和公司的项目还是有很大区别,基本是能实现就行,系统设计之类的没有什么严谨的考量。再加上实验室目前大多用 python,对库的依赖比较重,算法能调用库就调用库(但确实省事),就像都知道 python 的 print 可以输出,但没人关心 print 实际上调用了个什么函数。知道闭包的概念,但没人关心闭包是怎么实现的。
以上提到的是计算机学院和信息工程之类的专业,个人觉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做软件设计的。软件学院会更注重数据结构、算法、面向对象设计和系统设计。等到了公司做了软件,应该都会重头再造吧。
四火,我刚刚入职,但是发现自己好像成为了只会码代码的码农了,现在想重新学习算法,是不是应该每天都编点算法导论还是有更好的实际需要可以做
话说 amazon 宣讲我在啊, 博主不会就是那个说擦屁股的吧….. 抱歉我就记得这句了
很高兴你还记得这句,这句话成功了
1. 留京的程序员对户口关心比较多。因为涉及到自己的生存问题,有不少学长最后为了户口去了银行、国企而拒绝一些不错的互联网。
2. 现在互联网公司太注重算法和数据结构相关的东西了,我表示很受伤,哈哈。
您好,我是刚上研二的软件工程专业的硕士,可否了解一下 amazon 对于应届生的主要要求是在语言方面还是在算法、数据结构、数据库等基础知识方面呢?
数据结构、算法、面向对象设计和系统设计